English

第七章:常見問題

問題:目前 AI 市場陷入了一種軍備競賽的局面,特別是爭相製造能帶來商業利潤的 AI。這可能導致惡劣的激勵機制,例如為稅務軟體公司工作的 AI 可以幫助它遊說政府保持報稅困難,當然還可以想像更糟糕的事情。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所有關於地神等等的美好願景將無法存在。您認為該怎麼辦?

答:關於如何讓市場遠離軍備競賽激勵,這裡有一些有效的槓桿,受臺灣報稅案例啟發,將回報從鎖定轉向公民關懷:

  1. 互通性:將「資料可攜性」作為規則。強制要求公平的協議級互通,以便用戶和補充者可以在不失去網路的情況下退出。平台必須在關懷品質上競爭,而非俘獲。
  2. 公共選項:提供簡單的公共選項(和共享研究運算),以便始終有易用、安全且非榨取性的基準服務。私人供應商必須在關懷上超越它,而非在鎖定上。
  3. 付費觸及的來源:對於政治/金融領域的廣告和大規模觸及,要求可驗證的贊助和持久的披露。透過部分匿名性保護普通言論的匿名性。
  4. 使命鎖定治理——透過採購規則,確保管理者所有權/利益結構和董事會層級的安全職責,使「公民關懷」成為信託義務,而非行銷口號。
  5. 制度化對齊議會和本地化評估;預先承諾供應商採納結果或解釋偏離。聯邦化信任與安全,以便威脅情報在沒有中央窒息點的情況下流動。

問題:我們為 AI 指向的雄心勃勃的目標(「治癒癌症」)本質上總是後果主義的,這在以超人速度追求時不可避免地導致不可預見的風險。公民關懷如何能有所幫助?

答:有強有力的例子可以突顯公民關懷如何能有所幫助。其中之一是 Bolinas,整合性癌症照護的發源地,它以社區為中心的療癒,由經歷癌症的人催化。這種關懷倫理優先考慮覺察力和對關係健康的回應力等美德,而非結果優化。

要求超級智慧一舉「解決癌症」——無論對人際關係、生態系統或代理的附帶破壞如何——直接違背了這一點,因為它將關懷簡化為終極目標,而非持續的、相互依存的過程。

在 d/acc 未來中,人們照料研究生態系統,以便進步透過水平協作出現——例如,一個用於蛋白質摺疊模擬的地神,一個用於跨實驗室知識分享的地神;沒有一個具有無界限的目標「治癒癌症」。我們仍然追求治療,但每個地神都有不可替代的目的。這種配置中固有的範圍、預算和延遲上限意味著能力增益不會轉化為開放式優化。

問題:您是在提議公民 AI 作為解決線上社會分裂的靈丹妙藥嗎?

答:我們並不是提議 AI 是靈丹妙藥或可以彌合線上或更普遍的社會和社區中的所有社會分歧,這些分歧當然通常是由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歷史因素驅動的。但從過去的經驗中,我們了解到 AI 與必要的人類心態和動力一起,有可能使系統建立在不同、經常對立(甚至極化)的聲音之間的共同基礎上。公民 AI 是一種關係理論,提供了如何將 AI 整合到生活和社區中以促進關係健康的願景,受過去經驗啟發。

問題:世界各地有許多社區和人們無法接觸技術或不知道如何使用 AI 和參與。我們如何確保這些社區和個人也被包括在內,並看到成為關懷六力過程一部分的價值?

答:與這個問題相關有三個重要點。首先,有一個關於「AI 能力」的點,第二個關於「獲得 AI」的點,這兩者都是人們能夠參與公民 AI 的基礎。第三點是關於 AI 的開發方式——通常在電腦實驗室閉門進行,對廣大公眾大多不可接觸,並由不將電腦科學家的工作置於與其他人和社區更廣泛關係網中的哲學方法驅動。AI 一直是相當排外、精英主義和「無關係」的事業。

這三點確實是相互關聯的,公民 AI 可以幫助建立這些聯繫:公民 AI 已經在實踐中運作的例子可以幫助闡明它如何在當地情境中建立關係健康,從而使框架不那麼抽象和更實際。這種方法基於協作和「共同生產」的理念,其中所有聲音都同等重要。它因此挑戰排外性或重要聲音中的「階層」。對於完全不使用技術或感覺無法與 AI 互動的人,世界各地有很好的活動和專案範例來解決這些問題,同樣是在非常本地的社區層面。例如,在英國倫敦,一些當地社區中心(如圖書館)有代際學習中心,人們可以來學習技術和 AI。這些中心主要面向老年人,然後由年輕人教導和指導如何使用各種系統。同樣,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 AI 和技術如何能將人們聚集在一起,朝著關係健康努力。

評論:您關於「公民 AI」和尋找共同點及建立關係健康的想法非常充滿希望。但您是在各種假設的基礎上工作,重要的是人們信任技術和 AI,並且他們想要彼此「公民」。但有許多社區遭受不平等和衝突,其中人們經歷嚴重的貧困、暴力、對政府、技術和彼此缺乏信任。在這種背景下,用人們認為如果有什麼貢獻於他們痛苦的技術來建立關係健康是非常困難的。

答:你完全正確。臺灣的數位民主並非從信任中出現;它是在幾十年的威權統治後從深刻的不信任中出現的。我們建立這些系統正是因為人們不信任政府或彼此。

關鍵洞察:從最小的可行橋樑開始。這可能意味著像就當地水質的基本事實達成一致,或儘管政治分歧但協調災難應對這樣謙虛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社區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我們從痛苦的經驗中學到,用技術「解決方案」空降會加深傷口。相反,我們需要理解具體創傷和衝突的當地促進者。技術成為他們可以修改、分叉或堆肥的。

目標不是讓人們「想要公民」——而是創建即使在衝突中仍然有用的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小型功能性橋樑可以為更大的橋樑創造空間——不是和諧,而可能是務實的共存。

問題:如何確保人們不是在「公民 AI」和關係健康的幌子下推動自己的議程?

這正是我們強調透明機制勝於良好意圖的原因。當有人提出搭橋筆記或公民干預時,他們必須展示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這促進關係健康」,而是具體地:諮詢了哪些社區、考慮了哪些權衡、可能缺少誰的聲音。

的確,如果「公民」解決方案只有在你的盟友運作時才有效,那就不是公民的——而是黨派的。真正的公民基礎設施即使由你的對手操作也保持穩健。

退出權和可攜性很重要:對議程推動的終極檢查是離開的能力。當資料和關係是可攜帶的,沒有人可以在「公民善」的旗幟下俘獲社區。如果某人版本的關係健康感覺強制,社區可以分叉工具並在其他地方重建。

最後,我們追蹤搭橋指標,而非參與度。參與者是否報告與他們以前不同意的人找到共同點?極化措施是否減少?這些比讚或分享更難作弊。

上一章 首頁